“看到电影里李子洲先生为家乡奔走的画面,再想想现在县委、县政府为我们企业家做的一切,回来干事的念头更坚定了。”10月31日,子洲县第四届“情暖子商·共话子洲”招商引资引智大会现场,刚看完红色电影《李子洲》的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瑜,指尖还沾着笔记本上未干的字迹,语气里满是动容。当天,14个涵盖农业、医药、新能源的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19.7亿元,这些带着“乡音”的投资,正成为子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情感锚点:一场电影唤醒的“归巢”共鸣
“以前总觉得家乡离‘现代产业’有点远,直到去年县委书记封杰带队来延安找我,带着子洲的土壤样本、产业规划,还有村里老人托他带的红枣。”高瑜的故事,是众多回归子商的缩影。在本届大会召开前,组委会特意邀请参会子商观看红色电影《李子洲》,当银幕上出现熟悉的黄土沟壑、听到亲切的陕北方言时,不少企业家悄悄红了眼眶。
“‘情暖子商’不是口号,是把乡音、乡愁变成‘回家’的理由。”子洲县负责人拿着一份特殊的“通讯录”,上面记录着300余名在外子商的联系方式、从事行业,甚至家人近况。“我们每年都会上门走访,春节寄春联、中秋送月饼,不是为了马上谈项目,而是让他们知道,家乡一直惦记着。”
这种“情感牌”,让陕西榆林中田石油集团总裁张海瑞动了心。“2021年第一次回乡考察,县委副书记陪着我们走了6个乡镇,从天然气管道铺设路线到居民供暖需求,逐一测算。”最终,集团投资6000万元的天然气气化乡镇项目落地,目前已覆盖1280户居民,带动150余人就业。“不是没有其他地方抛来橄榄枝,但子洲的‘人情味’,是别的地方给不了的。”沈效功说。
服务精度:“全流程帮办”破解落地难题
“从项目备案到用地审批,原本以为要跑断腿,结果工作专班全程代办,35天就拿到了所有手续。”站在年出栏600万羽蛋鸡育雏育成项目工地前,刘慧琴指着正在搭建的标准化鸡舍,语气里满是惊喜。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项目,是她团队扎根子洲的“首秀”,而“零跑腿”的办事体验,让她立刻追加了2000万元的配套投资。
在子洲,像刘慧琴这样的“惊喜”并非个例。为了让企业“安心干事业”,县里创新推出重点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机制,从项目签约起,就组建由发改、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实行“一对一”服务。“企业只需要提供基础材料,剩下的从环评到施工许可,都由我们负责对接。”子洲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人拿出一份《项目服务清单》,上面详细标注了每个环节的办理时限、责任人,“我们承诺‘最多跑一次’,实际上很多企业一次都不用跑。”
更让企业家安心的,是“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支持。高瑜的食用菌项目需要大量弱劳动力,县里立刻对接各乡镇,建立“用工需求清单”,不到一周就组织了700余名村民参加技能培训;中田石油的天然气项目涉及部分农田征收,县自然资源局主动上门,协助企业与村民协商补偿方案,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以前觉得家乡办事效率低,现在才发现,这里的服务比大城市还‘贴心’。”高瑜笑着说。
发展潜力: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子洲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有28万亩,绒山羊存栏量超60万只,这些都是‘金疙瘩’,就缺懂技术、有市场的企业来盘活。”在封杰的致辞中,子洲的资源禀赋被反复提及,而这正是吸引企业回归的核心密码。本届大会签约的14个项目中,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四成,正是企业与地方资源“精准匹配”的结果。
高瑜的食用菌项目,就瞄准了子洲的农业废弃物资源。“玉米芯、果树枝这些以前没人要的东西,现在能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既降低了成本,又带动了农户增收。”目前,项目已与周边8个村签订了原材料收购协议,预计每年能为村民增收400余万元。“不是我们选择了子洲,而是子洲的资源选择了我们。”高瑜说。
而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更让子洲成为投资“热土”。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本届大会签约的5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达8.7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子洲的清洁能源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能接入陕西电网,这是不可复制的优势。”签约企业代表、陕西能源集团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在子洲建设集风电、光伏、储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基地,“未来5年,我们的总投资会超过20亿元。”
从情感共鸣到服务保障,从资源禀赋到产业机遇,子洲用“温度+精度+潜力”,解开了子商回归的密码。正如封杰在大会上所说:“企业兴则子洲兴,企业强则子洲强。”当越来越多的子商带着资金、技术、理念回到家乡,这片黄土高原上的小城,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