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绵绵,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的一间朴素平房里,却洋溢着比阳光更炽热的暖意。57岁的董新奎坐在助力车上,看着家中熟悉的“红马甲”们忙碌的身影,嘴角泛起了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个早晨,大丰区众心助困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如期而至,他们带着新鲜食材、暖心关怀和一颗真挚的陪伴之心,再次推开了这扇他们已默默守护了九年的门。

二十九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写了董新奎的人生轨迹。下肢瘫痪、家庭离散,留下他独自一人,依靠一辆旧三轮车艰难应对日常起居。对于常人而言轻而易举的行走、起居、做饭,于他都是必须咬牙才能完成的挑战。

“董师傅,我们来了!”早上9点,亲切的招呼声在门口响起。会长宋保平、书记张正林和志愿者们鱼贯而入。这并非一次偶然的探望,而是自2016年7月至今,雷打不动的月度约定。两千多个日夜的坚持,让最初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早已沉淀为一份胜似亲情的守护。

志愿者们默契地行动起来,无需分工。清扫院落、整理床铺、晾晒衣物、洗菜烹饪……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交织成一曲温暖的生活乐章。不到一小时,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午餐便已端上桌。

“最近雨天多,您腿脚不舒服,纸尿裤还够用吗?”会长宋保平蹲下身,细细询问近况,随后将一个装着500元心意的红包塞到董新奎手中,“这点钱您拿着,添补些日常需要的。”这细致入微的关怀,源于漫长时光积累的深深了解。

吃饭时,因行动极为不便,董新奎显得有些困难。来自苏州市相城区国际外语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张希文见状,自然地走上前,小心翼翼地将饭菜喂到他口中。这一刻,这位独自扛过数十年风雨的汉子,眼眶不禁湿润了。
“你们带给我的,远不止是一顿饭、一次打扫,”董新奎声音哽咽,“是你们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每个月,我最盼着的就是这一天。”


这份特殊的爱,也在悄然延续。此次,副会长张海苹特意带着孩子,驱车百里专程前来。“希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中有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亲身感受什么是爱和责任。”张海苹说。

众心助困联合会会长宋保平表示,他们的服务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我们不仅要改善受助者的物质条件,更要温暖他们的内心世界。像董师傅这样,在与命运抗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本身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