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前的坚守者:“西北艳丽”与宜君苹果的甜蜜共生

2025-11-06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根平 冯永春

  在铜川宜君县尧生镇的黄土高塬上,窑洞的土坯墙镌刻着岁月沉淀,田间的田埂路印刻着时光痕迹。这里,一场跨越五年的“甜蜜突围”正在上演——问艳丽(西北艳丽),从城市到黄土高塬,一部手机、一个直播间,在坚守中深耕细作,最终将“藏在深闺”的宜君苹果,打造成年销超3000万元的“致富果”。她以新农人的赤诚与智慧,不仅改写了家乡苹果的命运,更在黄土高塬上勾勒出“产业兴、乡亲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11

  归巢:逆向而行的乡土坚守

  2021年,问艳丽的行李箱轮碾过村口的黄土路,与乡亲们的议论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刺耳。“城里的好工作不干,回村拍视频,纯粹瞎折腾”“怕是三分钟热度,过阵子就跑了”,质疑声如黄土高塬的寒风,刮得人心里发紧,更让她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但这份压力,终究抵不过儿时母亲的那句念叨:“咱宜君的苹果,咬一口能甜到心里。”这份藏在黄土高塬深处的甜,让她下定决心:“我不走了,得帮大家把果子卖出去。”

  没有专业设备,旧手机就是她的拍摄工具,镜头里满是沾着泥土的裤脚、带着晨露的苹果,偶尔闯入的鸡犬更添几分质朴;没有直播经验,窑洞墙壁就是她的“观众”,从苹果品种到种植过程,她反复练习讲解,直到喉咙发哑;为了呈现最真实的场景,她住进果园旁的旧窑洞,凌晨4点跟着农户套袋,正午顶着烈日疏果,把花开、挂果、成熟的全过程,拍成最动人的日常。“我就是农民的女儿,我最懂农民的心。”

  第一次直播6小时,评论区里“是不是剧本”“画面不精致”的质疑声不断,最终仅卖出几十斤苹果。母亲看着她干裂的嘴唇劝她回头,她却笑着打包剩余的苹果:“至少有人买,说明大家认咱的苹果,明天会更好。”这份“不回头”的坚持,让她在窑洞前立下“每天必播、逢摘必到”的规矩。阴雨天撑伞直播,农忙时边分拣苹果边与网友聊天,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关注的人多了,下单的人也多了。当第一位回头客留言“苹果很甜,再买十斤”时,她在镜头前红了眼——这份信任,成了她坚守的最大动力。

  深耕:品质为基的口碑之路

  “卖苹果不是一锤子买卖,吃得放心,大家才会一直买。”这是问艳丽在直播助农路上悟得的核心道理。随着订单量激增,她没有盲目“走量”,反而在“品质”上愈发较真,从采摘到发货,每个环节都亲自盯守,把“不将就”刻进产业链的每一环。

  采摘时,她和农户一起严格筛选,虫眼果、伤疤果绝不装箱,“要让网友收到的每一颗苹果都是好的”;为保证新鲜,她与快递点约定“当天采摘、当天打包、当天发货”,自掏腰包升级包装,加厚泡沫箱、泡沫网套果、箱底铺软纸,最大程度避免运输磕碰。

  22

  为了让宜君苹果的“甜”更有说服力,她在直播中当起“科普员”:“宜君海拔高、光照足,苹果甜度超15度,果农施农家肥、不打催熟剂,原生态更放心。”她还拍摄果农施肥、除草的日常,让网友看到“苹果背后的故事”。北京宝妈一次性购买50斤给孩子吃,直言“果园很真实,我信得过”。

  口碑的积累让直播间“回头客”越来越多,有人主动推荐给朋友,有人在她嗓子发炎时留言“赶紧喝口水”“别播太久”。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让销售额从单场20万到2023年全年销售突破3000万元。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宜君苹果,借着镜头甜遍全国,问艳丽这个名字,也成了新农人扎根乡土的代名词。

  拓界:产业赋能的振兴图景

  问艳丽的坚守,从未止步于“卖好苹果”。在她的心中,早已勾勒出一幅更宏大的蓝图——流转土地、构建全产业链,让这份甜蜜在黄土高塬上长久生长。如今,尧生镇的窑洞前,不仅有她直播的身影,更有正在建设的苹果基地,刚冒芽的苹果苗与果农们的笑脸,共同构成了黄土高塬上最有生机的风景。

  她的坚守,不仅让宜君苹果走出了大山,更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土地流转让农户获得稳定收益,果园务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她毫无保留地分享直播技巧,带动更多乡亲加入助农行列。曾经的质疑声,早已被“跟着艳丽有奔头”的称赞所取代,黄土高塬上,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她一起,在土地上书写新的希望。

  从县城归巢的“逆行者”,到年销千万的“带货达人”,再到乡村产业的“拓荒者”,问艳丽用一部手机、一颗初心,在窑洞前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她的故事里,没有一夜爆红的传奇,只有“把根扎在土塬上”的坚持,和“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情怀。

  如今,窑洞前的直播带货间依旧,镜头里的宜君苹果愈发香甜。问艳丽的声音透过屏幕,带着黄土的质朴与赤诚,传到全国各地。这声音里,藏着新农人对乡土的热爱,更藏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这片厚重的黄土高塬上,只要有坚守的勇气、创新的智慧,就一定能结出更多“甜蜜果实”,让乡村的未来愈发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