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2025-10-17
来源:智慧中国    作者:张丽

  新闻发布会现场

  近日《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10月17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关情况。省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都市圈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今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积极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升优质资源要素集聚合力和产业集中承载力,打通与周边区域要素资源双向流动通道,更好辐射带动全省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水平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和实践性遵循。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吉林省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结合实际对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进行系统务实谋划,多次赴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接沟通,3轮组织相关城市领导面对面研究会商,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采纳各界建议数百条,形成《规划》成果。《规划》主要包括前言、12章、42节和11个专栏。

  明确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以长春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共同组成。规划范围包括: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九台区、公主岭市、农安县、德惠市全域和榆树市部分地区,吉林市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四平市铁东区、铁西区、伊通满族自治县,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全域和东辽县部分地区,面积约为2.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210万人。辐射范围包括:吉林市永吉县、磐石市,四平市梨树县,辽源市东辽县、东丰县,松原市区、前郭县、扶余市、长岭县,梅河口市等区域。

  《规划》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空间布局、两个阶段目标、九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一套保障机制。

  一个空间布局主要是着眼区域发展协调性,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坚持中心带动、轴带辐射、多点支撑、协同联动,构建“一中心、三组团,五带、一廊”的“1351”都市圈空间布局,“一中心”,即以长春为都市圈中心城市。“三组团”,围绕长、吉、四、辽一体化,打造长吉组团、长平组团、长辽组团。“五带”是以产业布局为依托,分别为:长吉延长(白山)现代文旅产业带,长辽梅通白(山)医药产业带,长四辽先进制造产业带,四长松白(城)现代农业产业带,辽四长松白(城)能源产业带。“一廊”,贯通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东北四市,打造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的科创产业走廊和对外开放通道。

  两个阶段目标。充分考虑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提出到2030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30年,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经济总量力争达到1.35万亿左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第二阶段到2035年,高效贯通的通勤圈、合作共兴的产业圈、宜居宜业的生活圈、应联尽联的智慧圈全面建成。

  关于九个方面重点任务。《规划》主要坚持“协调发展、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保护传承、开放包容”,从九个方面明确了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具体包括: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塑对外开放门户、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塑造特色文脉风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国内多层次多领域联动、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

  保障机制。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重点主要提出强化层级领导、统筹政策协调、扩大社会参与等保障机制。

  下一步,省发改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省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聚焦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等九大重点任务,建立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会同有关方面切实抓好《规划》贯彻实施,确保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