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各级干部要深刻懂得用权为民、担责成事、廉洁立身的道理,自觉把担当和自律统一起来,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亮明态度、付诸行动。这一重要论述,把担当与自律并列置于干部从政坐标系的原点,既亮明了政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让担当与自律同频共振,才能在制度轨道上跑出服务民营经济的加速度,在清风正气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权为民所用,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须臾不可背离的价值旨归。现实中,有的干部“新官不理旧账”,前任承诺的优惠条件被“选择性遗忘”,根源就在于没有把权为民所用内化为价值追求;有的干部把企业当“唐僧肉”,审批环节“雁过拔毛”,说到底就是忘记权力的本源在人民。权力一旦被部门利益、个人私欲所绑架,再华丽的招商口号也会沦为空头支票,再优惠的惠企政策也会变异为“设租寻租”。只有常思“权力从哪来、用到哪去”,才能在每一次盖章、每一次检查、每一次调研中掂出“为民”二字的分量,让企业家从干部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笃定而持久的“公心”。
担当是干部的政治本色,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信号。深圳南山区原区委书记王强为破解芯片企业“流片难”,连续36小时不休息,最终促成“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落地;苏州工业园区干部卢渊面对生物医药企业“用电增容”的卡脖子问题,顶着酷暑钻进电缆沟勘察线路,仅用7天就完成原本两个月的审批流程。干部敢扛事、能干事,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项目、资金、人才就往哪里汇聚。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激发“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始终“拎着乌纱帽往前冲”,把“难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助推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亲”则两悦,“清”则相安。担当不是“纵权逞能”,自律才是“保驾护航”。“我手中的权力是公家的,不能用来谋私利。”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定下“三不原则”:不私自会见企业家、不插手工程项目、不收取任何礼品礼金。正是这种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交往之道,才让政商间既“零障碍”又“零风险”。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让每一项审批、每一个资金拨付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习惯在监督下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确保“八小时外”同样风清气正;更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守护好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政者,正也。干部手中的权力归根结底是人民赋予的,其全部意义在于为公共利益而运转。自觉把担当和自律统一起来,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一生一世的功课。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事业,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自律守底线,亲清政商关系必将枝繁叶茂,民营经济必将生机勃发,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也必将越走越宽。
(作者系吉林省四平市委组织部 胡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