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铜川市政府新闻办举办“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惠民利民”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苗源以“坚持全链条闭环管理打造垃圾分类‘铜川模式’”为题介绍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关情况。
据苗源介绍,截至目前,铜川市72个社区、563个小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四分类,覆盖率达97.5%,投放点改造提升占比78.9%,回收利用率37.5%,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立了“前端分类精准化、中端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多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全链条体系,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铜川模式”。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4个小城市评估中排名第15名,位列二档“成效较好”序列,较去年提升一档,上升19名,实现了争先进位。
前端分类精准化。针对居住小区分类收集点落地难问题,通过居民协商、提前公示的方式“量身定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做到“一小区一方案”,全市563个小区建成分类投放站(点)880个,全面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中端运输规范化。按照“一类垃圾一类车”的要求,全市配备“四分类”运输车辆120辆,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50吨/天。建立分类收运专线,实行专车专运,可回收物直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厨余垃圾由专用车辆运至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堆肥处理,有害垃圾每月集中收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暂存后定期处理,其他垃圾每日收运至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理,让“垃圾去哪儿”有迹可循,增强了群众对垃圾分类的信心。
末端处理多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统筹布局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在印台区高标准建成了占地510亩具有“造血”功能的铜川环保产业园,构建了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产业集群,对再生固废、有害固废、医疗废物、餐厨固废、金属固废实现“五废共治、多元化处理”,使各类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018年引入海创环境能源公司建设了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市域生活垃圾实现了“全焚烧”“零填埋”。截至目前,已累计焚烧处理生活垃圾44.36万吨,发电量约1.78亿度。
苗源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从责任落实、体系建设、习惯养成上下功夫,持续提升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成效。(王歆浩 王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