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手握戒尺的老师寒了心

2025-07-02
来源:智慧中国网    

  近期,浙江瑞安的 “呲水老师” 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这一事件起初看似简单,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情起源于课堂上的一次突发状况。在一节课堂上,林老师为活跃气氛,自掏腰包买糖果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9岁的陈某因未得到糖果,便从后排拿起水枪冲到前排,对老师的脸一阵猛喷,致使其全身湿透。遭此挑衅,林老师情绪失控,将陈某带出教室,单手拎着其衣领,让孩子上半身探出窗外。这一幕被监控拍下,随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瞬间点燃了舆论的怒火,林老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随着事件的发酵,剧情出现多次反转。起初,公众看到老师拎孩子探出窗外的视频,纷纷指责老师行为过激,对学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教育局迅速介入调查,认定林老师教育惩戒不当,给予记过处分并移交警方,校长也被诫勉谈话。然而,更多细节曝光,舆论风向开始转变。有知情人透露,是陈某先用水枪恶意呲老师,才导致老师情绪失控。而且窗户实际情况是,只能打开一条窄缝,孩子腰部会被窗框卡住,坠楼风险远没有视频呈现的那么高。与此同时,陈某父亲实名举报林老师长期违规有偿补课,并晒出四年的转账记录,试图表明老师是因补课费用未续费而报复孩子。但这一举报非但未得到支持,反而引发公众对家长“过河拆桥”行为的质疑。因为此前家长在家长群里对林老师补课效果十分满意,如今却以此作为攻击老师的手段。

  林老师当然有错,老师的行为过激了,掌掴学生,属于体罚行为。掐住孩子的脖子,甚至还将孩子推到了三楼的窗户外面,吓唬孩子,也是不可取的。但这一事件看似是一起偶发的师生冲突,实则深刻反映出当前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传统的师道尊严在现代社会逐渐式微,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学生在课堂上公然挑衅老师,如陈某用水枪呲老师的行为,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尊严的侵犯,更是对课堂纪律和教育秩序的严重破坏。而教师在面对此类情况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明确的教育惩戒界限,容易陷入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的两难境地。

  这一事件加剧了教师们的焦虑,也让不少老师开始“躺平”,害怕被家长“碰瓷”。有教师在此类文章下留言,“满意极了。身为老师,我今后一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讲完知识,扭头就走。”“一旦发生师生矛盾就从重处罚老师,偏袒学生,这股歪风邪气将毁了教育,毁了国家未来!”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因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既离不开家长,也离不开老师,应该是家校、社会一同努力。

  在家校关系方面,家校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与沟通。家长在未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便利用网络舆论向学校和老师施压,试图通过曝光和举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因忌惮舆论压力,急于平息事态,未能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诉求和教育实际情况,导致处理结果未能让各方满意。这种家校之间的对立与误解,使得教育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要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需从多方面入手。教师要明白管教不等于体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已为惩戒权划出了“禁区”和“红线”。“戒尺”要挥得有尺度、有温度,既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又避免因过度惩戒引发争议。

  其次,要重建家校信任与沟通机制。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普及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面对孩子与老师的冲突时,应保持理性,积极与学校沟通协商,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非盲目指责或利用舆论施压。​

  最后,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教师管理和监督体系。一方面,加强对教师违规行为的精准监管,对师德考核、专业发展等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师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权益的保障力度,为教师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

  “呲水老师” 事件不应仅仅被视为一起孤立的教育事件,而应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真正培养出有担当、有素养的社会栋梁。(眉县纪委监委 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