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余温未散——书画展结束一周之后的回望与畅想

2025-11-11
来源:中华出版促进会    

  

  十月的北京,秋阳如洗,金风送爽。东四环街畔的展馆前,三十六级台阶拾级而上,似架起一座通往历史深处的阶梯;两块巨型电子屏上,“笔墨烩军魂 胜利祭英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型主题书画展” 的字样熠熠生辉,在秋光中铺展成一道庄重而温暖的风景。10 月 29 日至 31 日,七天前的这场由中华出版促进会指导、中华出版促进会法治文化融合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团结报社 民革中央画院 中国长城画院等单位协办的书画展,以丹青为媒、以笔墨为言,让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跨越时空而来,让两岸同胞的赤子之心在墨香中紧紧相依。

  

  此次书画展的启幕,恰逢一个被历史分量与时代温度共同浸润的深秋。10 月 20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公报中 “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表述,如惊雷贯耳,似春风拂面,让 “台湾问题不能再拖了” 的心声在亿万中华儿女胸中激荡。与以往相比,这次全会公报关于祖国统一的论述,更突出了 “和平发展” 与 “统一大业” 的连贯性,字字千钧间,释放出清晰而强烈的信号 ——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祖国统一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正在加速推进的现实任务。这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这场以文化为桥的书画展,有了更为厚重的时代注脚。

  紧随全会落幕,10 月 25 日,我国首个 “台湾光复纪念日” 如约而至。这一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的纪念日,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坚定捍卫,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庄严维护,更承载着强化两岸同胞共同民族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深远意义。八十年前的这一天,台湾及澎湖列岛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那一刻的荣光与热泪,早已融入两岸同胞的血脉。而如今,国民党新主席郑丽文就职后释放的积极言论、推出的务实举措,如一缕春风为两岸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让这场书画展成为传递善意、联结心灵的生动载体,让跨越海峡的文化对话,有了更坚实的土壤与更广阔的空间。

  步入展馆,一股墨香与深情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三百余幅参展书画作品次第铺展,如同一条流淌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怀的长河,每一幅都诉说着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笔都镌刻着坚不可摧的信念。这里有老将军们的力作,笔锋如剑,刚劲挺拔,仿佛能从墨迹中听见当年战场上的号角声声;有老战士们的速写,线条简练却情感滚烫,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烽火中冲锋的身影,那是他们用生命亲历的峥嵘岁月,是无法磨灭的青春记忆。

  

  新闻出版界的老领导们也纷纷寄来作品 —— 他们的作品有的书法大气磅礴,笔势如江河奔涌,尽显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有的的作品笔墨苍劲,意境深远,在黑白之间铺展出入木三分的思考;老同志们的丹青与翰墨,或沉雄顿挫,或清新雅致,都将对英灵的缅怀、对和平的向往、对统一的期盼,化作笔下的万千气象。英雄家属们的作品则更添一份深情,字里行间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对先烈精神的传承,那一抹抹色彩、一个个笔画,都凝聚着血浓于水的牵挂与矢志不渝的信仰。社会知名人士与著名书画家们的参与,让展览更具艺术张力,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将抗战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让传统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展厅里,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扇通往历史的窗口。宣纸之上,水墨晕染处,烽火硝烟仿佛在眼前弥漫 —— 有百姓们踊跃支前的动人画面,送军粮、做军鞋、传情报,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平凡的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爱国情怀。油彩之下,冲锋的瞬间被永恒定格,战士们的眼神坚毅如钢,脸上的硝烟遮不住眼中的光芒,那是对胜利的渴望,是对祖国的忠诚。

  

  书法作品中,“伟大复兴中国梦 长城万里壮中华” 意境开阔,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梦想。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我们看到,为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抛头颅、洒热血,那段共同的抗战记忆,早已成为联结两岸同胞血脉的精神纽带。

  展馆之外,新时代的发展活力与展览的历史厚重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据悉,2025 年上半年,北京市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增速亮眼,12.5% 的增速远超其他区 5.5% 的平均水平,超出幅度高达 7 个百分点。这份蓬勃的发展态势,是祖国日益强大的生动缩影,也为这场书画展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支持。通州区的快速发展,恰如祖国迈向复兴的铿锵脚步,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正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勇担使命。

  展厅内,一群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 不少北京高校的大学生与社会青少年代表来到现场,他们认真地欣赏每一幅作品,仔细地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低声交流。对于他们而言,这场书画展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课外课。课本上的历史文字在这里变得可感可触,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在这里变得鲜活生动。当他们看到老战士笔下的烽火岁月,看到英雄家属的深情创作,看到两岸同胞共同的抗战记忆,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这堂课外课,让抗战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扎下深根,让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信念融入青春血脉,让 “祖国统一、民族复兴” 的梦想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

  八十年岁月流转,山河早已换新颜,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亲情从未改变,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从未割裂。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同胞以汉字为刃、以诗社为营,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文化抗争,用笔墨书写着对祖国的眷恋与忠诚,与大陆军民的浴血奋战遥相呼应、同频共振。如今,这场书画展延续了这份文脉传承,两岸同胞通过笔墨对话,交流情感、凝聚共识。在一幅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两岸文化的相通相融,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民心所向。

  这场书画展的现实意义,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它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让我们在笔墨中重温抗战岁月的艰苦卓绝与波澜壮阔,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献身的英雄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它是一座联结两岸的文化桥梁,让两岸同胞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感受血脉相连的文化认同,让 “一个中国” 原则在心中根深蒂固;它更是一次对未来的郑重宣誓,激励着两岸同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携手并肩,以坚不可摧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记得那天离开展馆时,秋阳依旧温暖,心中的激荡却久久不能平息。那些笔墨勾勒的烽火岁月,那些丹青描绘的赤子之心,那些跨越海峡的深情共鸣,都已深深烙印在心底。八十年前,英雄们用鲜血铸就了胜利的荣光;八十年后,我们用笔墨传承着不朽的精神。相信在抗战精神的感召下,在两岸文化的滋养下,两岸同胞必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祖国统一的梦想早日实现,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照亮东方。而这场书画展,也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见证着一个民族的觉醒、抗争与复兴,见证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共赴未来的决心。

  作者 : 单达

  图片摄影:单达(第三幅由法治文化融合出版工作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