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北京玉蝶心语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绿色生态·昆虫探秘”环境保护与昆虫科普公共服务项目圆满结项。作为“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的关键实践,该项目以昆虫科普为核心抓手,精准覆盖五大人群,通过10场特色活动构建起“知识传递+意识培育+能力提升”的科普体系,不仅让500余名参与者深度领略昆虫世界的奥秘,更彰显了昆虫科普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价值,为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科技互动区:沉浸式读懂昆虫与生态的关联
活动现场的 VR 科学沉浸舱是人气焦点。参与者戴上设备,瞬间 “置身” 昆虫栖息地:跟着蜜蜂穿梭花丛,清晰看到蜜蜂后腿的 “花粉篮” 如何携带花粉,理解 “昆虫传粉能帮助植物繁殖,维系生态平衡”;随蝴蝶停在叶片上,观察翅膀鳞片如何反射阳光,明白 “昆虫形态与生存环境的适配性”。不少体验者摘下设备后说:“原来不用翻书,亲眼‘看’到昆虫的生活,就懂了为什么要保护它们。”

二、社区非遗区:手作里藏着昆虫保护小知识

将 “昆虫特征” 与 “生态作用” 融入创作。志愿者提供印有七星瓢虫、蜻蜓的剪纸模板,指导时会讲解:“剪瓢虫要注意它的‘鞘翅’,这层硬壳能保护里面的软翅膀,就像昆虫的‘保护伞’;蜻蜓的翅膀薄而坚韧,能让它快速飞行,捕捉害虫保护庄稼。” 居民们剪好作品后,会主动互相展示:“你看我剪的蜻蜓,年画确实更有一番风味”
三、知识宣讲区:清晰解读昆虫的生态与法律价值
活动现场的科普展板聚焦 “昆虫生态价值”,用简洁文字和图示列出核心知识点:“1. 传粉:80% 的开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保障粮食和水果产量;2. 分解:昆虫能分解落叶、动物粪便,促进物质循环;3. 食物链:昆虫是鸟类、蛙类等动物的食物,维系生态链完整。” 旁边还附《野生动物保护法》节选:“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等为国家保护昆虫,非法捕捉、伤害将承担法律责任”—— 让 “保护昆虫” 既有生态依据,也有法律约束。

“昆虫与科技” 宣讲板块则从 “生态创新” 角度延伸:通过图片展示 “蝴蝶翅膀微结构启发环保涂料研发(减少污染)”“昆虫复眼原理助力生态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质、空气质量)”,告诉大家:“保护昆虫多样性,不仅是守护生态,也是为环保科技保留‘灵感来源’。” 现场听众纷纷拍照记录,说要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

四 、昆虫进校园:一场兼具教育价值与生态意义的实践探索
将昆虫引入校园,并非简单的 “引入生物”,而是构建一套融合科学教育、生态认知、生命教育于一体的校园实践体系。它既能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互动中理解生物学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培养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的意识,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路径。

五、线上媒体宣传 + 培训双驱动昆虫保护行动方案
为扩大昆虫保护行动的参与度,结合线上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与培训的专业性,现从 “宣传引流 — 培训赋能 — 行动转化” 三个核心环节设计方案, 助力更多人了解、参与昆虫保护。

最后想和大家说:昆虫不会说话,却用一生在为生态默默付出;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在为它们 “发声”,为地球的生机 “助力”。愿我们都能做昆虫的 “同行者”,让这些小小的生命,继续在阳光下振翅、在草丛间歌唱,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责任编辑:马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