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宜君文艺小院的赋能之路

2025-10-14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贺菲菲 王根平

  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在陕西宜君的黄土塬间,一座座乡村文艺小院如散落的小花,将剪纸的灵动、秦腔的悠扬、笔墨的清香种进乡野,生长开花。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这些由闲置农院改造的空间,以“一院一特色”的姿态,成为滋养群众心灵、凝聚干部力量的文化阵地,让艺术与烟火相融,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润而持久的动能。在乡村文艺小院沃土间深耕、深植、深作,让文化力量成为县域发展的“活水源泉”,充分践行既要物质富足的“面子”,又要精神富有的“里子”,书写出一幅文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剪纸裁春:指尖技艺唤醒乡土自信 

  石堡村的晨光里,剪纸小院总飘着细碎的彩纸屑,似春雪落在黄土上。宜君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冯拴的指尖翻飞间,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在红纸上相遇——既有“年年有余”的经典纹样,也有梯田丰收的鲜活图景。“以前农闲就串门闲聊,现在一有空就往小院跑。”剪纸爱好者刘翠霞展开刚完成的作品,边角还留着剪刀的温度,“跟着赵老师学会了几十种花样,自家窗户亮堂了,还能去景区展示呢!”

  在城关村的韩淑凤剪纸小院里,更多故事在指尖流转。受外婆与母亲影响爱上剪纸的韩淑凤,2023年建起小院后,周边妇女们闻声而来。在这里,六旬老人重拾乐趣,邻家女孩坚持寒暑假学艺,剪纸不再是孤单的手艺,填平了年龄间的代沟。当这些作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当“剪纸进课堂”让孩子们读懂民俗密码,沉睡的非遗便成了唤醒乡土自信的钥匙。

  秦腔醉夏:弦歌不辍凝聚邻里温情

  彭镇东村的夏夜,总被一阵秦腔唤醒。李世选的戏曲小院占地500余平方米,培训室、排练室一应俱全,鼓、板胡、扬琴等乐器在墙角排列整齐,墙上的剧照记录着村民从“看戏人”到“学戏人”的蜕变。“以前得赶十几里路看演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过戏瘾!”村民李双民搬着小板凳赶来,《虎口缘》的经典选段刚起调,喝彩声便此起彼伏。

  小院里没有专业与业余的界限,协会会员和村民同台排练,弦乐声里藏着家长里短的和解。鸡毛蒜皮,是非观念等不和谐的矛盾声音伴随唱腔烟消云散。“秦腔唱的是人情世故,一起唱戏的人,哪还能存隔夜仇?”李茂林擦拭着心爱的板胡,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悠扬的秦声,成了凝聚邻里温情的黏合剂。

  光影记秋:镜头定格美好人生

  尧生镇思弥村的秋日,层林尽染如油画。张大龙的摄影小院里,爱好者们正拿着手机切磋技艺,墙上《大地的指纹》《草帽梯田》等上千幅作品,将宜君的四季之美定格成册。“以前拍照片只是爱好,没想到能让家乡被更多人看见。”张大龙指着墙上一幅照片,“西安游客因川子河的冰挂作品专程越冬而来,还有人来我这小院了两次,索性住了好几天,就为赶上最美的时候拍最美的风景。”

  小院中的摄影培训让村民手中的智能机焕发生机,定格笑脸、定格团圆、定格美好时刻不再是年轻人的特权;村干部带着摄影爱好者走访村落,将挖掘的古村故事融入镜头。当游客循着照片找到思弥村,朴实热情的宜君人架起“床子”给你压饸饹,让大家品尝地道的农家味。光影流转间,沉寂的乡村迎来了文化融合的新生,摄影不再是孤独的创作,而成了群众增收的“小喇叭”。

  笔墨润冬:书香文脉联结干群心桥

  白塬村的冬日,刘小元的耕读文学小院里暖意融融。作为“全国五好家庭”的当家人,刘小元常组织读书分享会,镇、村干部,第一书记总会准时到场,和村民一起读书、聊民生。“以前干部上门走访,村民总觉得生分;现在能一起坐下来读《梁家河》、聊故事,人心就聚在一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元感慨道。60多岁的大哥白润元也深受启发,他笔耕不辍,常年在村中为老人画碳素人像,“现在家里有些条件了,我也要建个小院,把我手里的书画、碳素手艺教给想学的村民,要在这田地间建设一个氛围浓厚的画写天地。”有次谈论“大美宜君”时,村民借着小院中的案例提出很多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并达成了共识。

  这样的书香场景,在钟攀的乡村文学小院同样上演。村民们把田间地头的感悟写成打油诗,干部们则将这些诗句当成了解民情的“晴雨表”。县文联送来的图书堆成了小山,市级作家的指导让村民的文字更添韵味。寒冬里的笔墨香,炉火中跳动的火苗,不仅涵养了文明乡风,更搭建起干群同心的“连心桥”,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

  方寸筑梦:文艺之花赋能振兴之路

  从剪纸纷飞的石堡村到镜头闪烁的思弥村,宜君的文艺小院已形成“一村一风景”的格局。政府给予每户2万元补贴改造小院,市级文艺协会骨干会员定期上门指导,让“送文化”真正变成了“种文化”。杨莹的农民画小院正赶制新的订单,吴苗的民俗小院炊烟袅袅,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俗文创产品通过抖音直播被更多人喜欢。文艺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点缀,而成了“文化富民”的支撑。

  如今的宜君,文艺小院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群众在这里收获技能与快乐,让文化自信扎根乡土;干部在这里倾听心声、凝聚共识,让服务更接地气。当剪纸映亮窗棂,秦腔飘过塬顶,镜头留住风光,笔墨温润人心,这些黄土塬上的小院便不再只是文艺空间,更是赋能干群、滋养振兴的文化沃土,让每一朵文艺之花,都在乡野间绽放出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