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层农经力量薄弱、“三资”监管难、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不畅、集体经济活力不足等共性难题,近年来,榆林市佳县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手术刀”,开出“强基固本、数字赋智、机制创新”三剂良方,探索形成一套系统集成、实操性强的农经改革“组合拳”,为黄土高原县域破解农经难题、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佳县样板”。
强基固本,筑牢农经“承重梁”
制定《佳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消薄培强”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佳县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实施方案》等,在全县镇(街道)经济综合服务站统一加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牌子,明确一名专职领导,配齐专职农经人员,破解“有人管事”难题。创立农经业务联络专员制度,配备2至4名工作人员,将“三资”监管、审计整改等硬任务定人定责,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定期召开县镇村三级农经重点任务推进会,凝聚共识、压实链条,确保改革部署一贯到底。组织开展农经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为其“充电补钙”。
数字赋智,打造监管“透视眼”
全面启用“陕农经”信息化平台,将32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1个组集体经济组织和550个组的“三资”全部纳入信息系统。实现资产变动实时更新、经济合同线上备案、财务收支银农直联、信息全程阳光公开,变“糊涂账”为“明白账”。目前,录入资产26亿元、合同4104份,银农直联使用率达92.3%。聚焦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经济合同等5类突出问题靶向施治,建立台账、销号管理。目前,整改问题合同41份,追缴违规资金14.75万元。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对村级财务进行“全面体检”,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严格执行年度清产核资制度,确保集体家底“年清年结”、数据精准。依托平台实现“三资”信息多渠道、常态化公开,保障村民知情权、监督权。
机制创新,拓宽富民“阳光道”
公开遴选45家服务主体,配备农机具270台套,聚焦关键环节开展“菜单式”托管服务1.36万亩,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难题。实施“千员带万社(场)”行动,为合作社、农场提供政策、技术等服务。推广“随手记”规范农场财务,实行“一码通”赋码管理标识主体身份,1302家主体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动态监测。分层培育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6家、示范合作社59家,形成“雁阵”效应。采取“村级独立运营、村村联合开发、村企混合经营”三种模式,精准扶持25个符合条件的村。加速推进二期20兆瓦联建电站的建设,建成后实现行政村光伏收益“全覆盖”,打造稳定增收“阳光银行”。靶向整改38个村闲置低效资产,预计年底新增集体收入超100万元。(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