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应科技董事长夏建涛工博会专访 ——工业 AI 要 “无幻觉、真落地”

2025-10-22

  2025年,“AI+工业”正式从政策蓝图走向生产实践——随着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发布,工业智能化不再是“未来概念”,而是成为各行业提质增效的“必选题”。作为全球工业领域的重要风向标,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博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汇聚了众多聚焦AI落地的创新企业,全应科技便是其中的代表。

  此次工博会上,全应科技携通用型AI智能控制器IDIC亮相,这款凝结10年工业实践成果的产品,不仅承载着全应从“热电垂直深耕”到“跨行业赋能”的战略转型,更成为观察AI技术如何突破工业落地壁垒的重要样本。荣格工业传媒直播间特别走进全应科技展台,与董事长夏建涛博士深度对话,从产品技术、市场验证、AI落地挑战到业绩展望,层层拆解“AI+工业”从“概念热”到“实战赢”的核心逻辑,为行业提供兼具技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

  直播开场:工博会展台对话夏建涛,聚焦IDIC核心产品

  主持人:欢迎回到荣格直播间!今天我们的直播镜头聚焦工博会5.2号馆,此刻正站在全应科技的展台前。身边这位就是全应科技董事长夏建涛博士,夏博士您好!首先想请您给屏幕前的观众介绍下,全应科技这次参展带来了哪些核心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夏建涛: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非常高兴能在工博会和大家交流。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正引发第四次科技革命,AI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尤其今年8月26日,国家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战略行动计划》,这标志着AI赋能各行各业、特别是工业产业的时代正式开启。

  基于这样的背景,全应科技此次在工博会带来了最新研发的通用型AI智能控制器IDIC。这款产品是全应10年技术研发的结晶——我们把AI数字化建模、多目标智能控制、系统协同优化三大核心技术,集成在一个“盒子大小”的工业计算平台中,能赋能工业千行百业。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低门槛落地”:通过无代码可视化开发,不需要复杂编程,就能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设备、不同工艺快速搭建智能控制流程,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帮助企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大幅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生产效率。

  IDIC产品:市场验证与跨行业拓展

  主持人:听起来这款IDIC智能控制器的落地性很强!想追问下,这款产品目前是否已推向市场?有没有实际用户案例?他们的反馈如何?

  夏建涛:虽然今天是IDIC首次在工博会公开亮相,但它的技术和算法其实已经过10年工业场景的验证——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围绕热电、火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行业打磨相关技术,至今已完成上百个项目案例的实施。

  这意味着IDIC里的AI模型、控制算法,其安全性、稳定性都经过了真实工业场景的检验。现在我们推出这款通用型产品,目的是把技术从热电领域拓展到更多行业。目前我们已和多个行业伙伴合作,在石油石化、冶金炼钢、环保危废、空压等领域成功落地,帮助这些行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从用户反馈来看,效果非常显著:项目落地后,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智能化运行率能达到99%以上,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明显的节能降耗,让整个生产过程更高效、更安全、更平稳。

  深谈AI+工业:从“概念”到“落地”的认知升级

  主持人:今年“AI+工业”确实从“遥远概念”变成了“遍地开花”的现实,尤其ChatGPT、DeepSeek等技术爆发后,大家对AI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想请夏博士分享下,您如何看待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夏建涛:很多人觉得AI是“突然到来”的,但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就已诞生,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这70年里,AI领域已沉淀出一系列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算法与模型,只是近一两年“语言大模型”的突破(比如2022年ChatGPT发布),让大众第一次感受到“人机流畅对话”的智能体验,才觉得AI“走进了生活”。

  但必须明确一点:语言大模型(包括通用人工智能)只是AI的“子集”,不是全部。我们国家提出的“AI+”战略覆盖八大领域,其中“AI+产业”是核心方向之一——中国作为工业制造大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庞大的产业数据、多样的应用场景,这正是我们把AI与工业深度结合的独特优势。

  就像本届工博会的主题“工业新质,智造无界”,核心就是用“工业智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全应科技一直在做的,就是把AI技术从“通用领域”落地到“工业具体场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产。

  AI落地工业的四大挑战:从技术到认知的突破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AI要落地工业,那在实际推进中,会面临哪些核心挑战?全应科技又是如何应对的?

  夏建涛:AI落地工业确实有不少障碍,需要逐一突破,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数据清洗难题。工业数据不像互联网数据那样“干净”,现场的温度、压力等数据会受环境干扰,存在大量“噪声”——如果用带噪声的数据训练模型,结果必然不准确。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IDIC中集成数据清洗算法,先过滤噪声、提炼有效数据,再用于建模。

  第二是工业机理融合。工业生产有明确的物理化学逻辑,比如发电机理、石油炼化原理,AI不能脱离这些机理“空谈智能”。全应的做法是“AI算法+工业机理”双轮驱动,比如在热电场景中,我们会结合锅炉热力学原理设计AI模型,确保技术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第三是无幻觉的精准性要求。语言大模型偶尔“说错话”可以接受,但工业场景中,AI控制的是发电厂、炼油厂、反应釜,一点“幻觉”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我们在IDIC中打造了“绿色高效、无幻觉”的工业AI算法,经过上百个案例验证,确保决策精准、无偏差。

  第四是跨界知识融合。AI人才懂算法,但不懂工业工艺;工业人才懂生产,但不懂AI逻辑——两者脱节就无法落地。全应的应对方式是“内部培养+外部协作”:我们内部组建“AI+工业”复合团队,外部联合行业伙伴共建方案,让两种知识真正融合。

  其实这些挑战,全应在10年的工业实践中都逐步攻克了,IDIC智能控制器就是这些经验的结晶,现在已经能在多个行业稳定落地。

  业绩与展望:政策利好下,AI+工业的增长机遇

  主持人:最后想请夏博士分享下,全应科技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如何?您对后续“AI+工业”的市场走向有什么判断?

  夏建涛:今年整体经济面临不少挑战,但全应科技因为早早聚焦“AI+工业”,反而迎来了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

  从政策端看,发改委、国资委都明确要求国企加大关键场景的AI应用,国家还针对电力行业发布了《中国煤电新一代标准》,推动煤电从“稳定发电”向“灵活调峰、智能发电”转型——这些政策都与全应的技术方向高度契合。

  从市场端看,我们聚焦的能源化工领域需求旺盛:绿能规模化发展后,煤电需要提升灵活性;化工、冶金等行业也在加速智能化升级。全应凭借10年积累的上百个案例,能快速响应这些需求。

  因此,今年上半年全应科技的业绩同比增长了50%左右,增速非常可观。后续随着AI+工业政策的深化、企业智能化需求的释放,这个市场还会持续扩大——全应也会继续以IDIC为核心,推动更多行业的AI落地,助力中国工业从“大”向“强”转型。

  主持人:非常感谢夏博士今天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对AI+工业的落地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本次全应科技展台的直播到此结束,我们下一个展位再见。

  夏建涛: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