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解读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与智慧

2025-08-25
来源:智慧中国网    

  古代人民用智慧书写了一篇篇时代答卷,在景山万春亭俯瞰中轴线时,我曾指着远处说:“看,正阳门箭楼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屋顶曲线,形成了600年的对话。”或许,这就是中轴线的魅力——它让不同时空,在此相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先生(图1),他从事的主要工作,为故宫古建筑保护、研究和文化传承。我们都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在历史上曾经是明清帝王执政、生活的场所。当周乾提到紫禁城名称的由来时,他感触到:曾经让百姓理解为“禁止入内”的含义,让大众产生了敬畏心和肃穆感;而在当下,故宫建筑宏伟壮观的造型、丰富沧桑的历史、浓厚灿烂的文化,成为无数公众向往的文化打卡地。

  

  图1 周乾近照

  (1)中轴线偏移,暗藏历史玄机

  网上曾有“北京中轴线并非正南北方向”的说法,周乾认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早在元大都规划建造时期,北京中轴线就开始出现。其历经750余年,已成为一条全长7.8公里、包含丰富历史文化和古代智慧的城市建筑群。该建筑群涵盖古代宫苑、皇家祭祀、城市管理、国家礼仪、公共建筑等多个文化载体。值得注意的是:刘秉忠受忽必烈委任规划元大都时,考虑了“两都制”的执政方式,即以同时以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为政治中心,皇帝每年在两都间巡幸,形成“春居大都、秋返上都”的巡幸制度。 北京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稍有倾斜,使得这条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上都。也就是说,很可能刘秉忠在规划元大都时,其中轴线并非考虑的是正南正北方向,而是采取了大都与上都的连线作为基准线,并以此作为中轴线。‌

  (2)榫卯连接,集中展现中国智慧

  周乾认为:故宫古建筑的核心智慧之一,体现在榫卯连接上。也就是说:故宫古建筑的核心木构件,都是通过榫卯形式连接的。所谓榫卯,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构件,其中一个构件端部伸出一节,称为“榫头”;另一个构件顶部预留一个口子,称为“卯口”。榫头插入卯口中,就构成了榫卯连接,又称榫卯节点(图2)。

  

  图2 故宫建筑典型的榫卯节点—燕尾榫安装过程

  榫卯连接的安装方式,不仅是我国古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而且还意味着工匠“异地加工、现场安装”,加工木构件可以灵活选择地点,只需在现场对构件进行拼装即可。这样一来,有利于施工现场各个工序相接,不仅施工速度快,而且质量好,体现了科学性。榫卯连接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榫头与卯口相互挤压、错动、旋转,然后再复位,期间耗散了大量地震能量,减小了古建筑整体遭受的地震破坏。有研究表明:紫禁城的古建筑在600余年来,遭受200多次地震,但几乎没有出现过建筑整体倒塌的情况。

  (3)故宫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消防史

  探讨故宫古建筑防火,周乾苦涩地说道(图3):故宫的历史丰富而沧桑,从防灾角度来说,故宫六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消防史。

  

  图3 凝思中的周乾

  周乾说,故宫古建筑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仅以太和殿(图4)为例,在历史上就被焚毁五次,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复建的样式,而且是第五次复建的结果,其体量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次完工相比,要小一半。其根本原因,就是火灾。太和殿屋顶上的螭吻,在历史上至少遭受雷击17次。而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紫禁城(故宫)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李自成火烧了包括太和殿(时称皇极殿)在内的,紫禁城70%以上的宫殿建筑。我们今天看到的紫禁城建筑,绝大部分是1644年农历五月多尔衮入关、农历十月六岁的福临在皇极门(今太和门)登基后,下令逐步复建而成的。故宫古建筑在历史上遭受的火灾,或为自然原因(雷电),或为人为原因(人为失火、故意纵火)。

  

  图4 饱经沧桑的太和殿

  周乾又说道:故宫历代工匠,在长期与火灾作斗争过程,既产生了一些古代防火信仰,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防火智慧。防火信仰主要包括采用螭吻、游龙、海马、行什等异兽来“防”火,采用藻井、水生植物来“镇”火,书写不带勾的“门”字来避讳火灾;利用五行中“北为水”“金生水”“水克火”的古代哲学思想来“克”火等。尽管这些做法没有科学价值,然而它们对研究我国古代消防史及消防文化而言,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防火智慧角度来说,使用内金水河、铜缸或铁缸里的水灭火,建造砖墙、石头房来隔火,采用具有机械力的唧筒和水龙为灭火工具;上述传统方法均有利于灭火或防火。此外,清代组建的消防队亦有利于火灾扑救。

  (4)文化融合,多元一体的建筑瑰宝

  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故宫古建筑除了宫殿建筑外,还包含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宗教建筑,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建筑文化特色。典型例证之一,就是故宫里有很多乌鸦。这实际上与清代萨满祭祀密切相关,而萨满祭祀的场所,就在坤宁宫。

  萨满教为满族先民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萨满”就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中介”。萨满一般以女性为主,她们穿着奇怪的衣服,拿着奇怪的道具,表演奇怪的动作,俗称“跳大神”。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神”的注意,以便于祭祀人员开展祭祀活动,表达虔诚之心。清朝统治者为满族,他们入关后,把萨满祭祀活动带入了紫禁城。清代,在坤宁宫每天都有萨满祭祀活动。坤宁宫位于故宫中轴线区域的北部,在交泰殿后面,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崇祯末年,李自成一把火,烧掉了包括坤宁宫在内的大量宫殿。清入关后,顺治皇帝于十二年(1655)完成了坤宁宫复建,并以盛京(今沈阳)清宁宫为样板,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把它变成了一个萨满祭祀的场所(图5)。

  

  图5 坤宁宫内景

  在每年正月初四、其他每月初二的“祭天”,以及正月初三、七月初一日的“立竿大祭”,都与乌鸦密切相关。祭祀当天,皇帝派人于坤宁宫前竖竿祭天。这种杆称为索伦杆,长1丈3尺(约4.2米),杆上立有一直径为7寸(约0.22米)、高6寸(约0.19米)的圆斗。神杆立在坤宁宫门外东南角的杆座上,其上悬挂长2丈(约6.4米)、染黄色的高丽布神幡。

  祭天仪式大致如下:司祝捧米碟洒米一次,祷祝祭天;再洒米两次,然后行礼;礼毕,司俎用猪骨穿在杆端,将猪精肉、胆及米放在圆斗内,再立起神杆,用来供奉乌鸦;最后献牲祭于杆前。也就是说,坤宁宫前的每次立杆大祭,其重要仪式之一就是把猪肉、猪骨头切碎了,拌之以精米,放在索伦杆顶的圆斗内,专门供乌鸦吃。这样一来,紫禁城内不免就会有很多乌鸦留下来了。不仅如此,坤宁宫萨满祭祀每天都要杀猪4头(溥仪逊位后改为杀猪2头),皇帝和大臣们分食猪肉后,猪的杂碎、猪骨头即使不放在索伦杆的圆斗里,而是放在紫禁城室外别的地方,也会引来乌鸦啄食的。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从顺治十二年一直延续到清末的200多年间,从未中断。既然萨满祭祀活动没有中断,那么“喂食”乌鸦的环节亦得以保存200多年。这么长久的时间,使得紫禁城内乌鸦众多成为当然之事。紫禁城的身份由皇宫到大众博物院转变的百年来,部分乌鸦离开了故宫,但仍有大部分乌鸦仍在宫中繁衍,因而公众去故宫参观时,仍可以看到大量乌鸦(图6)。

  

  图6 故宫建筑屋顶上的乌鸦

  (5)和谐理念,贯穿始终的建筑哲学

  “和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观念,也是故宫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以布局为例: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的总特点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前朝后寝”,并透射出和谐之美。

  “背山面水”即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图7),南面为内金水河。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明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拆毁元朝宫殿的大最渣土无法处理,于是把这些渣土堆积成山,在其上广植树木,并称之为“镇山”,以灭元朝王气。镇山在清代被称为“煤山”,清代改名为“景山”,并一直沿用名至今。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与此同时,紫禁城内有一条长河,名为内金水河。内金水河经城隍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内金水河与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向。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图7 位于故宫北面的景山

  “负阴抱阳”即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道德经》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周易》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意思就是古圣先王坐北朝南而听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阳光而治理天下。因而从一定角度而言,“负阴抱阳”为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形式。

  “前朝后寝”的和谐之美。从建筑功能分区角度讲,紫禁城的布局包括前朝区和内廷区。前朝建筑位于紫禁城的南部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称三大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内廷建筑主要位于紫禁城的北部,主要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俗称后三宫)及东西六宫(东六宫即承乾宫、延禧宫、景仁宫、景阳宫、钟粹宫、永和宫,西六宫即咸福宫、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太极殿、永寿宫),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场所。

  前朝三大殿(图8)占地面积大,在紫禁城内自成一个庞大的格局。三大殿采用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可突出建筑的雄伟、高大,形成与紫禁城内其他建筑显而易见的对比,突出其非同一般的地位。不仅如此,三大殿建筑富丽中见典雅,精美中见端庄,凸显出天子的威严。三大殿不但是紫禁城的中心,而且也是北京城的中心,其中轴线南迄永定门,北至钟楼,成为一条笔直的中线。在这条轴线的两旁,依次对称而又有序的排列着功能较为次要的建筑。太和殿前还有面积达三万平米的广场,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在举行重要典礼时显示出盛大的场景。

  

  图8 前朝三大殿侧视(从左往右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对于东西六宫而言,其对称布置,纵向排开。这些建筑以东西二长街及各宫前巷道纵横分隔,构成了条条街巷、座座门墙相通又相隔的布局。在各自的空间内,即各宫独立的院落内,又有着同样的布局与基本相同的建筑形式。每座宫殿平面呈正方形,周以每边长约50米的高墙,布局为两进院的三合院形式,前殿后寝,均有配殿,严格对称。东西六宫各个院落布局含蓄紧凑,不仅给帝后生活的隐私有了保障,而且其规划合理:“庭院深深深几许”可反映东西六宫在紫禁城的位置特点。整体上看,前朝建筑为阳,阳为雄壮挺拔之势;内廷建筑为阴,阴则收敛纳藏之实。东西六宫与三大殿形成刚和柔、阳和阴的和谐统一之美。

  (6)故宫古建筑的保护与技艺传承:养心殿研究性保护示范

  当谈及故宫古建筑保护与营造技艺的传承时,周乾以单霁翔先生提出的“研究性保护”为例,进行了解读。

  2015年12月18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关于本项目开展的初心,时任院长单霁翔在《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的实践—写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开工之际》(《建筑学报》2018年第10期)中认为: 面对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挽救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故宫文物修复技艺,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约制,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与文物藏品修复保护提供案例,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索可行之路。

  典型案例就是养心殿室内裱糊的研究性保护。该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虫害问题,而是传统技艺的科学运用问题。

  故宫博物院科研人员在勘查过程中,发现养心殿部分区域存在虫害问题,比如仙楼佛堂内虫蛀严重(图9)。佛堂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室内空气不流通,空间狭窄;室内又有木装修、裱糊纸张和贴落,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成为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佛堂内的裱糊纸张表面普遍有虫蛀孔洞;纸张的木龙骨表面有沿着木纹方向的虫道,以及残留的虫蜕。

  

  图9 养心殿佛堂虫害情况勘察

  科研人员在调查史料中,发现在养心殿的裱糊在清代就出现过虫害问题,而传统的治理虫害方法,就是在裱糊的糨糊中,掺入中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载养心殿室内裱糊的糨糊中,就掺有番木鳖、黄柏、秦艽等中药。番木鳖又名马钱子,有大毒,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等功效;黄柏又称蘖木、黄檗,具有泻火除蒸、解读疗疮、燥湿除菌等功效;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杀虫等功效。另道光年间,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三希堂等处的棚壁裱糊纸张,所用的糨糊里面掺有雄黄。而雄黄具有消肿止痛、解毒杀虫等功效。上述传统中药,在养心殿室内裱糊的修缮中,得到了科学研究及合理运用。

  传统技艺的科学运用,是养心殿室内裱糊修缮的重要内容,比如盘(ban)布就是裱糊的一道重要工序。盘布,就是将纸张按裹贴在木基层的表面。盘布所用纸为“二纸一布”,即在两层纸之间夹一层布。纸一般为高丽纸,布则选用苎麻布。这种纸坚硬牢固,且经久耐用。盘布时,一般选择1个、4个或6个空格为一个单元操作。其技艺流程为(图10):首先,计算好所用盘布纸(底纸)的尺寸,使之略大于该单元平面尺寸,将其糊刷在木骨架表面;其次,将多余的部分沿着45度方向裁剪,并将其向上翻卷,贴在骨架侧壁,以增加盘布纸与龙骨的接触面,提升顶棚、墙面的耐久性;接下来,在木骨架十字相交处附近钉上小钉子,以进一步增强盘布纸与木骨架的拉接性能;最后,用小块高丽纸将钉眼糊上,以避免钉锈渗透表面纸影响美观。此裱糊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犹如盛开的梅花交错辉映,因而又称“梅花盘布”。

  

  图10 养心殿燕禧堂顶棚盘布实验

  周乾最后说: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学者,他深感.荣幸,因为他能够在故宫这座文化大宝库中,尽情地学习其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期望作为学术研究的同时,弘扬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故宫故事。(崔京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