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升级,从“一床难求”到现代化医疗矩阵
2025年5月,祁东县人民医院第七住院部正式启用,这座9层楼高的新病区配备中央空调、智能设施及278张床位,肿瘤科、内分泌科等6大科室率先入驻,全院总床位扩容至1100张,彻底缓解了县域患者“住院难”问题。病房内独立卫生间、宽敞空间及人性化设计,让患者直呼“住院心情都舒朗了”。这一重大基建突破,源于党委书记张瑛提出主导制定的《医院五年扩容规划》,连续三年将住院部建设列为院党委头号工程,并通过专项债申请、多部门协调加速项目落地,彻底终结了县域患者“住院难”的历史。病房内独立卫生间、宽敞空间及人性化设计,让患者直呼“住院心情都舒朗了”,这一变化是医院十年基建攻坚的缩影,从依赖上级转诊到自主承接复杂手术,硬件升级为技术突破铺平了道路。
技术突围,微创与重症救治的双轨跃升
微创技术领跑县域医疗,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张超杰指导下,医院甲状腺外科于2025年4月完成首例“无痕”甲状腺癌根治术:经腋窝入路腔镜技术,在患者腋下开4厘米切口精准切除肿瘤,颈部不留疤痕,实现“肿瘤根治与美容效果双赢”。这一技术采用坐姿操作模式,结合10倍高清视野保护喉返神经,患者次日即可下床活动,颠覆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局限。同期,普外科年开展腹腔镜手术超500台,承办市级腹腔镜技能大赛并斩获一等奖,微创技术已覆盖肝胆、胃肠等多领域。
急危重症救治跻身市级前列,医院构建“警医联动+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应急体系,创下多个生命奇迹,张瑛力主将重症救治能力列为学科建设核心指标,2024年推动新建重症监护单元,引进三维重建、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使抢救成功率提升92% 。2025年3月,神经外科团队18小时内连续完成4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全部脱险;4月,与交警协作在“黄金1小时”内抢救枕骨大孔疝患者,术后5天恢复意识。张瑛力主将重症救治能力列为学科建设核心指标,2024年推动新建重症监护单元,引进三维重建、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使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2% 。
新重症监护单元配备三维重建、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推动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2%,县域内“30分钟急救圈”初具雏形。
专科崛起,从“借船出海”到技术自主
肾内科成为基层技术反哺典范,7年间从零起步到自主完成复杂血管通路手术超百台。张瑛制定“专科强院”路径图,亲自对接湘雅医院袁贤瑞教授团队,促成神经外科独立开科计划(2025年实施) 。2023年,团队为一名动静脉瘘破裂、失血1800毫升的尿毒症患者实施血管重建,联合骨科创下保肢奇迹,费用较外地治疗降低65%。神经外科在湘雅医院袁贤瑞教授规划下,计划2025年独立开科,首例颞骨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成功,标志着颅底肿瘤等高难手术即将落地县域。
医联体赋能,省级资源下沉的“祁东路径”
医院通过紧密型医联体打通资源下沉通道。纵向联动,与衡阳市中心医院共建双向转诊,实现“基层首诊—上级手术—县级康复”闭环,如外耳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节省费用超30%;横向辐射,牵头成立“衡阳市普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为乡镇卫生院培养骨干186人;专家常驻,南华医院甲乳外科团队定期驻点,开展多学科会诊并推广腔镜甲状腺切除等新技术。
公益使命,从山区义诊到湘沪联动的健康网
医院将公益基因融入发展血脉,深入“最后一公里”,2025年3月,赴风石堰镇沙井湾村为留守老人筛查慢阻肺、高血压,送药上门;2024年深入特教学校为残障儿童体检;联动省级资源,2024年底,湖南省儿童医院赴祁东7校筛查1.8万名学生,为先心病患儿开通绿色通道及24万元慈善减免;湘籍专家返乡义诊,作为新一轮公益升级,医院拟于近期邀请湘籍上海专家团返乡开展大型义诊。此举将嫁接一线城市优质资源,针对县域高发的甲状腺疾病、尿毒症并发症等提供精准诊疗,延续“技术回乡”的火种。
医院锚定“2026年前创建2个省级重点专科”目标,加速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副县长龙新林在调研中强调,需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深化医联体改革,让群众享受“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随着湘沪专家义诊的启动,祁东县人民医院正以“技术自强+开放协作”的双引擎,书写县域医疗振兴的新范式——让生命之河在家乡的土地上自由流淌。
专家点评:
“县级医院的技术突围,既要‘强筋骨’自主创新,也要‘通血脉’联动外部资源。祁东模式证明,基层医疗完全能成为区域健康的守门人。”
——公共卫生学者对“祁东经验”的解读